理论学习记录
学习者 | 殷诞遥 | 学习日期 | 2020.5.15 |
学习内容 | 《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 | ||
主要理论观点 | |||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我的成长之路: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师;我的教学主张:构建学为中心数学课堂;走进课堂:把真课上成像 "假"的一样;社会反响:大家眼中的贲友林。 其中,"走进课堂"部分收录了十篇教学实录及分析,集中体现了贲友林老师逐渐明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主张。 从农村小学到县城小学,再到省城小学,贲友林老师一路走来,一直思考。在每年的年终总结中,贲友林老师总是写下这样的话提醒自己:我追求有创意的成功的课堂教学,追求个性的深透的教育思考。 2001年,贲友林老师在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贲友林老师视之如泰山日出,只是给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数学课套上美丽的光环,又给自己定下用赛课的标准来要求家常课,将家常课当成公开课上,将公开课当成家常课上的目标。于2002年2月27日一个新学期开始,坚持每天上完课之后及时写几十字,几百字或几千字的课堂教学手记,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课堂,对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努力做一根思想的芦苇(帕斯卡语)。 籍着坚持,贲友林老师对数学课堂的思考日渐深入。从更多为教师的设计,逐渐走向更多为学生的设计,从十年前的情境导入到十年后的直奔主题,从十年前的好看到十年后的朴实,学生从理念上的课堂主体渐渐成为贲友林老师实际中的课堂主体。贲友林老师在与自己的同课异构中,不断完善与充盈着自己对数学课堂的认识。 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内容交流,贲友林老师主张让学生有准备地走进课堂;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会交流,贲友林老师从交流的句式开始,教学生,带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内的深层互动,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调节,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布鲁纳说,我们教师的目的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们在正式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贲友林老师正是这样实践着,以教师的教服务着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 |||
学习心得体会 | |||
其一,如何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师 瞭望,是站在高处远望。瞭望者不仅需要动力,还需要具有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如果觉得一切都好,那么会使我们丧失瞭望的愿望。贲友林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在村小、在县城还是在省城,他对自己的数学教学始终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始终不满意,一直不满足。这种自觉的批判意识,成为他瞭望彼岸追求理想的动力源泉。即使在全国赛课获得一等奖之后,他仍然清醒与冷静:"全国一等奖,犹如泰山日出,那只是给我曾经上过的一节数学课套上美丽的光环。今后,我还得在课堂中继续下真工夫、硬工夫。" 站在高处,视野才足够开阔。怎样不断地给自己搭建平台,让自己的视野开阔起来?贲老师的回答是读书。他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会钻进书堆。"实际上,他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读书,也是他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咀嚼和吸纳他人思想的过程。读书和教学实践是相呼应的,读书能够很好地打开自己的思路,激活自己的思考,增长自己的智慧。贲老师寻找到读书这一重要的"脚手架",教学和研究才有步步登高。贲老师不停地读书,我不知道他用多少时间坐在枯灯下静静阅读,但从他发表的大量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广泛阅读后的丰富收获和深刻思想。 瞭望的人,会看到彼岸动人的风景。然而,跋涉过程的艰苦可想而知。跋涉者需要有专一的目标,一心朝向彼岸跨越而心无旁骛。贲老师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教师,我和所有人一样,爱翩翩联想,爱自由的生活,崇尚时尚与潮流,但我更有自己不懈的追求。我追求有创意的成功的课堂教学,追求有个性的深刻的教育思考。"正因为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孜孜追求,贲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此岸"驶往"彼岸"的舞台,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由成熟慢慢形成自己朴实明快而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其二,如何构建学为中心数学课堂 正如贲老师所说:"我们不能仅看孩子跑得快不快,更需要关注孩子跑得欢不欢……"洞察贲老师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主人的学场。贲老师教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师生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力求创新是他的不变的追求。他构建的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让我们感悟到了课堂上的"另一种可能".我们不缺认识,缺的是把认识变为行动;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把理念变为实践。 首先,贲老师对"学为中心"做出了界定。贲友林的界定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这一界定比较严谨,具有一定的学理性:一是出发点,二是起点,三是机会,四是活动。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教出发;起点在学生已有的经验,而不是在教师预设的知识目标;有机会,才有可能,给机会,便是维护学生的权利,用美国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思的话来说,有机会才会诞生精彩的观念;活动是学生基本的学习形式和发展的载体。顾明远先生说,学生发展在活动中,而活动设计的依据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真正关注和研究学生真正的学习。学生在课堂里,一定是在学习吗?学生在做作业,一定是在学习吗?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一定很清楚,学生不在学习,虚假学习,"疑似学习"的现象不在少数。"学为中心",连学习的状况都没把握好,怎能叫"学为中心"呢?怎能实现"学为中心"呢?贲友林把关注。研究的触角伸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他说:"以学为中心,即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习的,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如何,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生动的、积极的、和谐的发展。"在学习,真学习,真正学习,真正发展,成了贲友林攻克的难点。这样的研究才是真实的,也是真正的。为此,贲友林又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着力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挖局学生最大潜力"上。 再次,在教学的结构和进程上取得了突破,基本上构建了"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模式。贲友林总结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变革了教学结构,推动了学生学习的进程。一是让学生更有准备地学,二是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三是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四是教师之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四大策略带来了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支撑了"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实现。可贵之处也在于形成了自己富有新意的见解。 "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又告诉我们,教学结构要改变,结构改变了,教学过程才会改变,教学过程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才会改变。而这一切,都需要整体设计,要有智慧的教学策略,以策略来推动"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真正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