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王茜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一一验证一一结论一一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王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律难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王茜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王茜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礼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如在学生探究(6+4)×3=6×3+4×3时,王茜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掌握新知识。
二、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小工具、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王茜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分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王茜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