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课题研讨课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
2019年 4月
教学内容 |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
教学 目标 | 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行了分层确定: 1.基础目标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进阶目标面向学优生和中等生: 使学生通过回顾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
教学重点 与难点 |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 | |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发现“转化”策略 1、师:“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年仅七岁的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学生: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与它重量想等的石头。 师:曹冲用“转化”这个策略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 今天咱们都来当回“小小策略家”,用“转化”这个策略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2、师:其实我们以前学的知识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们能开动脑筋回忆一下吗?(学优生和中等生主要负责讨论与语言的组织,还要主动帮助C层学生记忆各部分名称;C层学生,要在A、B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 ①图形方面: 师:我们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什么图形? 学生: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长方形。 师:谁知道还有什么地方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学生: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圆的面积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圆柱的体积转化成似长方体的体积。 师:这些其实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就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了之前已经解决的旧问题。 (板书:新知——旧知) ②数与计算方面 师:在计算上有地方运用了“转化”策略吗? 生1:异分母分数计算或大小比较时要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后再进行。 生2: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 二、探索运用“转化”策略 1、图形方面 (1)出示例题 师: 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比较?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边指边说你的想法? 生:把图形(1)上面的半圆向下平移5格, 把图形(2)左右两边的半圆分别旋转180度,这样就把两个图形转化成了同样的长方形。 (学生说,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得出结论: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们又用到了什么策略?(转化) 我们是怎样进行“转化”的?(平移•旋转) 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学生:把求不出来的转化成好求的了,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了…… (板书:复杂——简单) 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转化是一种很巧妙的策略。 (2)师;现在你会借助“转化”的策略,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说说你是怎样转化阴影部分的? (分割•平移) (3)出示: 左图 师:小组讨论,阴影部分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A:用十六分之九来表示。 指出这个答案是错的,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 B:要求涂色部分面积,把它转化成用正方形面积减 去空白部分面积。 强调:转化成正方形面积减空白部分面积。 (教师课件演示图形转化的过程) (4)师:其实,不仅在求面积,在求周长的问题上,我们也曾经运用过转化策略。 出示:练一练。(楼梯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师: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一小题进行研究。 问:这些图形的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的周长? 生:(边回答边演示转化的过程) A:转化成求长方形的周长。 B:转化成求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C:转化成求大圆的周长。 2、数的计算方面 师:练习了这么多关于图形中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现在这样的计算题你还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吗? (1) 出示:1/2+1/4+1/8+1/16 师:请在练习本上做做。(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说说自己的做法并说说是怎样转化的。(学生汇报交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转化后逐一抵消等等方法) 还有一种转化方法能帮助我们更简单的解决问题,你们想了解吗? 师:先观察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 画一个正方形表示“1”,要求不重叠涂色,依次涂出1/2,1/4,1/8,1/16。每位学生动手画一画后,师演示,统一方法如下图: 仔细观察想想:可以将这个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生:因为将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就是涂色部分的大小,所以算式可以转化为1-1/16进行计算。) 追问:1和1/16分别表示什么? 师:太棒了,这样就将求涂色部分转化成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减空白部分面积。 (2)延伸:如果再添一个加数,你会添多少,为什么? 生:添1/32,因为要添的这个数要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师:在图中图出1/32。 把它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呢?(1-1/32) 小结:这里我们通过画图,换个角度,把复杂问题转化成了简单问题,很奇妙吧! 三.拓展提升“转化”策略 师:其实“转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噢! (1)出示:练习十四第一题 。 出示题目,读题。 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你们想一想。 谁来说说自己的思路?(指名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最后只剩下一个球队得冠军,说明要淘汰15支球队,就要举行15场比赛(板书:16-1=15(场) 画图验证。得出:8+4+2+1=15(场) 指明:与我们刚才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师:比较一下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2) 出示:练习十四第三题 。 让学生互相说说转化的过程。 四、 总结“转化”策略 师: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小小策略家”,用“转化”的策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把新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转化”这种策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 |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新知————旧知 复杂————简单
|
课题研讨课记录表
年级、班级 | 六(6) | 听课时间 | 2019.4 | |||||||||||
执教者 | 蒋朝英 | 性别 | 女 | 教龄 | 25 | 职务、职称 | 中学高级教师 | |||||||
科目 | 数学 | 章节、课时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
评 价 指 标 | 得分 | |||||||||||||
教学 目标 |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10分) | 10 | ||||||||||||
教学 内容 教学 策略 与 方法 |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10分) | 10 | ||||||||||||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10分) | 9 | |||||||||||||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10分) | 9 | |||||||||||||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10分) | 9 | |||||||||||||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10分) | 9 | |||||||||||||
教学效果 |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10分) | 10 | ||||||||||||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8分) | 8 | |||||||||||||
教师 素养 |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8分) | 8 | ||||||||||||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5分) | 5 | |||||||||||||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5分) | 5 | |||||||||||||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4分) | 4 | |||||||||||||
总分 | 96 | |||||||||||||
评
议
| 金燕:关注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说一说,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同时,蒋老师将学生分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那学生的学习也都是主动的,快乐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 朱振兴:本课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学思想。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不同层次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刘佳: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极具感染力。这节课教师精心进行了教学设计,整体教学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把握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板书明了清晰,整理信息时注意方法、策略的疏导。 |
记录人 蒋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