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阅读,很多老师都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专用名词,其实数学也离不开阅读。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解题,更要教会学生阅读题目,读懂数学的语言。只有读懂数学的语言,理解数学的语言,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不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数学课程目标得到落实,就必须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领会和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一、低年级数学阅读的特点
对于语文而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就是一首动听的儿歌,学生学起来通俗易懂,津津有味,而数学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枯燥,阅读起来比较费劲。
(一)低年级数学题呈现形式多样性。低年级数学主要由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形式组成,考虑到学生识字量少,教材编排了大量的图形和文字组合、图形和符号组合的题型。学生既要能从图形中提炼出数学信息,理解数学符号代表的意义,还要结合少量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文字、符号和图形,只要有一种读不懂,数学阅读就难以继续下去,题目就解不出来。
(二)一年级数学阅读材料的严谨及简洁性。数学语言不仅简洁而且严谨,一字之差,意义就完全不同。如“各”与“共”、“还要”与“共要”等等,学生必须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才能正确解答。
(三)低年级数学知识直观到抽象逐步过渡。低年级数学不是把纯理论性的计算方法、概念、公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逐步提炼出数学的概念、公式和方法。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等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阅读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去培养,逐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提高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
二、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枯燥的数学难以吸引低年级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小明带了20元钱,最多可以买到几样商品,最少可以买到几样商品?这道题从学生感兴趣的购物入手,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只有把题目的要求读懂,吃透了,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冥思苦想,无从下手。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最多、最少、20元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多可以买到几样商品是什么意思?最少可以买到几样商品是什么意思?通过再次阅读理解后,学生很快寻求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通过阅读、理解、分析问题寻求出正确的答案,培养了他们数学阅读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
(1)先分散再集中的阅读方法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读题时非常吃力,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第一学期,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读题才能够完成作业。很多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读起题来还是倍感吃力,经常把会做的题做错。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数学阅读方法。把数学中出现的常用词归纳给学生,例如:还剩、一共、比一比、长短、大小、多少、左右等等。把这些常用数学词汇打印后让学生贴在数学书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每天读一读,每天认识几个词汇,做到一个长期的积累。当学生的数学词汇积累到一定的量时,再由分散到集合,指导学生读完整的题目要求,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词汇,读起题来相当轻松,老师只需稍加点拨。
(2)读懂复杂题型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读题囫囵吞枣,还没有看懂就着急下手解答题目,导致正确率非常低。特别是一道题目要同时符合几个要求,低年级学生往往会忽略,思考问题不全面,写出的答案只符合一个要求。针对这种题型可以采取先阅读再细分要求的方法。例如:写出四道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有的学生写出几道4加几的算式,还有的学生写出几道8加几的算式。应先让学生先反复读几遍要求,分步提炼出:四道、得数是8、加法算式,让学生自主地来说一说它们的意思,再指出这道题必须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步理解,学生读懂了题意,很快就得出了正解。对于复杂要求的题型,要让学生读懂每一个关键条件的意思,只有弄清楚要同时满足哪几个条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图形和符号的阅读技巧
图形和符号也是一种数学语言,它们贯穿了整个小学教材,低年级教材中最常见的是: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大小于符号、扩线等等。那如何让学生读懂这些图形和符号并能加以运用解题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图形和符号的特征,编一些有趣的儿歌帮助学生识记。例如:教学>和<,让学生记住儿歌: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大口在左读大于,小口在左读小于。儿歌朗朗上口,便于学生阅读和识记。
(4)比较教阅读的方法
数学中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尤其是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就会对旧知造成干扰,比如有的学生刚学了乘除法就和加减法混淆,遇到加减类型的解决问题也用乘除法来解答。教师应该把乘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和加减类型的解决问题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理清自己的思路。例如:小明有5朵花,小红也有5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小明有5朵花,小东有6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开始,很多学生两道题都使用了乘法,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两道题,并比较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结合画图理解第一题是把2个5朵合起来,可以用2×5来计算,第二题是把5朵和6朵合起来,用5+6来计算。学生通过再次的阅读和理解,心中豁然开朗。
3、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习惯
(1)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
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因为没有仔细读题,没有吃透要求,导致把会做的题做错。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细心读题,把题目要求读三遍后圈出关键字,找出数量关系,然后再下笔。如果学生能养成仔细读题的习惯,正确率将大幅提高。
(2)培养学生课前阅读的习惯
预习其实就是课前对教材的初步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对上课的知识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听起课来更加轻松,对于没有读懂的知识点,心中充满了疑惑,课上就会听得更认真,因为心中的疑惑能到解答。
(3)培养学生解题后再次阅读的习惯
数学的题型多,要求也复杂,学生在解题时难免会遗漏要求,导致扣分,因此,应培养学生在解题后再次阅读的习惯。通过再次阅读要求后,针对题目要求逐步检查答题是否完整、正确。学生能做到解题前读三遍要求,答题后再次读要求,正确率将大大提高。
(4)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数学小报、数学科普阅读等等,将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妙。通过阅读和思考,进一步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阅读能力高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强,思维转换能力快,接受新知也快,因此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才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