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南夏墅中心小学 杨倩
【摘要】:我们经常提到语文阅读能力,却很少有人关注数学阅读能力,然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对于数学学习同样不容忽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解题的过程和结果,将题目的阅读和分析大包大揽,使得学生缺乏相关训练,拿到题目往往无从下手。由此可见,数学阅读能力极大的影响着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给予学生阅读机会,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初读、细读、精读,让学生会读、愿读、想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技巧
【正文】: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提到阅读,人们常常会与语文联系到一起,殊不知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也需要阅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于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能交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深感当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水平往往很难匹配。数学阅读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缺乏数学的敏感度,对于问题的解决思维转化慢,并常常产生错误的理解,从而造成数学学习的薄弱。现今,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来临,数学阅读在生活中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加强数学阅读指导,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显得越发重要。那么,如何能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提升重视,创造数学阅读机会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总以为阅读与数学关系不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专注于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殊不知,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解题的效果。但是,一节数学课承载了各种能力的培养,蕴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阅读,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内容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阅读需要材料和时间,材料主要是教科书和各种教辅用书,时间主要是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这两方面入手,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课堂内外渗透,创造阅读机会。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作用,将数学阅读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
在数学课本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阅读材料,如概念、定理、法则等等。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多把阅读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可在课前通过预习,反复阅读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抽象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知识。
在数学练习中,也充斥着大量的阅读。平时练习时,教师总是自己来阅读题目要求,让学生去列式解答。但其实,这也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应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学生才能学会自主去阅读。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更是要注意自己的阅读语言的规范,从低年级抓起。教师需要示范好如何进行数学阅读,如在阅读中抓住关键字词,圈划起来,辅助理解。或强调读题细致,手指着题目读,防止学生一目十行造成的漏字漏句。通过这些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进行了阅读,阅读的机会也就多了,阅读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2、精心安排课外时间,乐于创造阅读机会。
课堂上的阅读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我们的数学课外阅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数学报》就是很好的素材。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的内容,不仅可以温故数学知识,还可以自学其他一些数学课外知识。我鼓舞学生在每天利用十分钟阅读和数学有关的内容,每周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和大家进行分享自己的收获,说说自己的理解,如一些数学家的趣味小故事,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或者为大家出一道数学题并自主讲解等等。让学生不仅可以转变数学枯燥无味的固有印象,还能从阅读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使阅读真正落在实处。
数学阅读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为学生积极创造阅读的机会,让学生有时间和内容可读。
二、培养兴趣,激发数学阅读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会读。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教材为载体,创造贴合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成为学生去认识数学概念、探索数学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使机械的阅读变为意义阅读。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与学生日常经验相矛盾的例子。如:“认识线段”一课,可以呈现只有一个端点的直直的线、弯曲的曲线等例子,问:“这些是线段吗?”学生马上纠正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直直的线。通过设置反例,是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三、关注细节,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意味着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阅读要求并不相同。在数学阅读中,并不能像语文阅读养成的习惯那样,采取读小说的形式通篇阅读内容,避免学生走马观花似得阅读习惯。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抽象化并具有很强逻辑性的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要读思结合、读写结合,在遇到某些特殊意义的语句时,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品味其中的含义。
在课堂上,我常常要求学生多读题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1、建议学生默读,这样有利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2、让学生手指着读题,遇见关键字词重读,进行圈划,并反复诵读,这样有利于辨析题意。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阅读得到的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达的数学内容,让教师及时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的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加快数学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四、立足方法,培养数学阅读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让人受益终生。数学题目类种多种多样,面对不同类型的题目,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1、计算题的阅读
很多人都认为,在计算题中不需要阅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后,在计算题中正确率依旧不高,经常出现抄错数字、写错符号、标错小数点位置等情况。教师把这些往往归结原因为粗心,而实际上,这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计算题目有关。如在学习三步混合运算中,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关注运算顺序,而应先让学生阅读题目,通过读题,让学生感受三步混合运算与之前两步混合运算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迅速弄清楚运算顺序。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读算式、读法则,还要求学生读计算的中间过程。
2、数学概念的阅读
数学学习中常常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概念、法则、性质等。这些内容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使得它对于学生而言抽象难懂。因此对于这些内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初读”、“再读”上,只泛泛做到读通而已,而需“精读”、“细读”做到真正结合实例,理解其具体意义。如在学习运算律一课时,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利用运算律去简化计算问题,还需要从算理角度理解运算律是如何得到的。数学阅读的概念在于理解,挖掘字词之间的具体联系,弄清概念、性质的来源,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懂数学,做到灵活运用数学。
3、解决问题中的阅读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应用题时,要学会巧读。关注问题,从问题出发,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将与问题有关的字词重音读,省略的句式补充读,意思隐含的换词读,做到理清题意,弄清数量关系,思考计算方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通过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小学学习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初中、高中数学学习也有深远的影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引领和指导。上述几点只是基于经验的一些肤浅总结,如何科学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