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有效 应用题教学 阅读能力 学生
小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在数与代数的内容中,要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比例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在小学教学中有一项基本内容,那就是应用题,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而且对于开发小学生智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费时费力,收获不高”的现象,那么应用题教学到底难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难在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可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真正的理解每一个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他们常常理不清数量关系。
一、应用题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不喜欢数学的人来说,做题目最头疼的就是做应用题了,他之所以怕应用题就是不理解应用题的题意,这样看来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了,可毕竟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是没有太大耐心的,往往题目还没看完就开始动手做题了,这就大大提高了做题的错误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培养学生有一个静下心来认真理解题意的过程,也就是要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了学生有看清题目的意识,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做应用题时找关键字或者在相应的关键字下做相应的符号。在老师的强制下逐渐养成学生的读题习惯。
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光有良好的读题习惯还不够,还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每做完一步都要和题目的题意核对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题意。同时计算时的细心在做应用题时也不能丢,这是做对应用题的关键。一个应用题无论你理解的多么深刻,计算时算错了还是功亏一篑。
二、应用题教学策略
1、问题来源的生活化、主题化,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那些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感受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反之,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的题材,在其头脑中并没有多少概念,很可能他的学习也是无意义的。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2、读懂实际生活中的表格、图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阅读能力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的问题很少。要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就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
可以这么认为: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剥离非数学的东西,抽象出其中的数学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培养的素质,是一个人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总是人为的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相对清晰的(或者说已经经过加工的)信息,即以纯文字形式为主。这个剥离抽象过程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从现实世界抽象数学关系的能力,影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新课程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p81第三题,)。
在这个图文情境中,除了有2个小朋友的对话这两个信息是由文字形式出现以外,学校教学楼有四层却是需要学生在图中去发现的。其所提供的信息并非象传统的文字形式那样一目了然,而是需要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寻找。而这种自主寻找分析的能力正是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应用题教学,其呈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图文并茂的,其提供的信息应该是需要学生予以积极主动的加以寻找加以选择的,其所提供的可能是多余的,也可能是不足的。经历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才有可能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中的各类问题,不至于出现解决文字形式的问题轻而易举,而遇到其他形式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的局面。同时,关于呈现方式,它与题材的生活化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在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的贯彻落实,不仅是例题教学,导入与练习、发展都应如此。
3、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加强解题的多样化,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的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审视与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我想这也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试想,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即使解答了大量的题又有何用呢?
比如,在新课程三年级教材中经常会碰到“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学生见的多了,碰到这样的题目就知道这个题目用乘法来做,可并不是所有的陪数题目都是用乘法来做。例如,在新课程三年级的单元试卷上有这样一个题目:果园里有苹果树100棵,苹果数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有多少棵?这也是一个有关倍数的题目,而这一个题目如果用乘法做那就错了。这时就要求老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这个类型的题目的时候,我教给学生的是找关键字的方法,在“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这个条件中有一个关键字:是。如果这个关键字“是”后面的那个事物是已知的,那就可以用乘法做求出来的就是“是”前面的那个事物。如果“是”后面的那事物是未知的,那就应该用除法做,求出来的是“是”后面的那个未知事物。在这样的策略的驱使下,学生可以很快地解决这一类的倍数应用题。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新课程三年级教材中这样一道应用题(P43,例题)
每条裤子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这个应用题可以先算上衣的价钱,然后再把上衣和裤子加起来。这个应用题除了用这种方法做还可以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然后再把28的个数和28乘起来。这是一个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买东西的应用题,这个题目就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教学课程的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教学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