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课题网站!
栏目列表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9-06-18   点击:1   来源:原创   作者:黄小娟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黄小娟

    【内容提要】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方式、手段标新立异,如日中天,数学课堂阵地上也精彩纷呈,学生在一种愉悦围中积极探索着,愉快体验着。然而冷静观察我们当前的教学行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本文从一线实践出发,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归纳和成因浅析,并就应对策略作实践探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有效  情境创设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已经成为一线教师投身课改努力追求的潮流与时尚。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要怎样的情境?什么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呢?许多教师苦心经营却是收效甚微。本文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当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并对应对策略作肤浅探讨。

    一、问题与偏差

    问题之一:形式主义严重。一些教师在情景创设中,为了追求时髦,显示手段的现代化,而重视了外在的形式包装,偏离了教学辅助轨道,脱离实际,不考虑实际教学效果,只是注重门面装点,凑热闹、搞形式,忽视数学内在本质,导演了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发生。以画面的花哨、色彩的绚丽来迷惑学生的注意,也压制了数学的推导和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压抑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与培养,而最终导演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问题之二:主导作用弱化。一些教师上课时成了多媒体或者网络的的奴隶,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使用各种媒体,对课堂气氛的调控、教学节奏的把握、师生情感的交流无暇顾及,上课成了多媒体的展示过程,教师主导作用被弱化,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之三:数学手段拘泥。公开课、比武课,一味地认为计算机就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一张纸、一把剪刀能解决的问题却要硬搬计算机,轻视基本教学手段,屏弃其他常规手段,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二、对策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育技术,它是有规律的,使用过程也是讲究科学原则的,不从实际出发,片面追求多媒体情境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情境的本质是什么,最终也只能产生负效应。

    (一)从技术认识层面上看:必须把握两个定位:

    1、坚持科学性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是以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为根本宗旨,而不是研究怎样运用更多的媒体技术将情景形象化、逼真化。而是应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更好的学习、更好地探究。在技术的选择和操作上必须要加强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教学情景,并不是使用的媒体越多越好,也不是使用的媒体档次越高越好。他包括技术的选择、操作等各个方面。

    2、强调辅助性

    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手段工具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准确定位。数学课的学习对象是数学,不是动画欣赏。数学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好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形成技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数学教学的个性,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导思引悟的优势,但不能让信息技术代替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

    (二)从技术使用层面上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1 、追求有效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固然对支持整个学习过程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而是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如同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滥用、泛用,也往往会忽视情境创设的本真意义。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借景生思,诱发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

    案例:《秒的认识》

    ……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展示课件,配合传出“滴答、滴答”的钟声。

    生异口同声:“是时钟行走的声音。”

    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道:“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同时课件中播放新春晚会的录象片段。最后,镜头指向时钟显示11:59。人们随着钟表的滴答声齐声倒计时一起祈盼新年的到来。

    随想:这样温馨的画面,这样动态十足的情景让每一个学生都无比兴奋,不由自主地随着画面倒数“10、9、8、7……1”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对新知的兴趣,产生了先声夺人之感,此时揭示今天学习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然后让学生汇报事先搜集的有关秒的信息,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神舟六号”上天、运动员跑步比赛、记数脉搏跳动次数等……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并亲身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性,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功能和特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教学的特点,严格遵循使用多媒体的原则,做到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真实有效,实现多媒体与情景创设的最佳整合。

    2、注意适时性

    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情景创设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在最合适的时候呈现教学情景,进入教学环节。如:创设问题情景、生活情景,等均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一般情况下,当学生思想分散、注意不够集中时,运用多媒体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精神振作;当教学内容重要、需要强化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出教学重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思路受阻、学习困难时,运用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彰显不可替代性

    信息技术如何整合到课堂教学行为中,如果仅从应用的角度“为技术而技术”、为“整合而整合”的话,那么,即使再“花哨”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再“热闹”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背离教学的目的。

    所谓整合,如果为了整合而把一堂课都肢解为幻灯片,教师说几句,操作一通,再说几句,再操作一通,本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偏让它出现在投影中,本可以让学生想象的偏让它以僵硬的画面替代,与其弄得“驴子不象驴子马不象马”,倒不如直接让人知道这本是一只骡子为妙。

    如曾观摩过《射线、直线和角》一课的教学:射线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无限”一词理解有困难。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依靠语言的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式解说,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射线是怎样“无限延长”的。而执教老师则运用课件,先将线段的一端延长出去,然后演示射线穿过操场,穿过田野,越过海洋,甚至进入太空,无穷无尽,一直延伸下去,帮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无限延长的含义。

    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其他手段不能比拟的,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性。

    (三)从情境创设层面上看,必须做到4个防患于未然:

    1、防止“浅尝辄止”。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的“你发现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及时从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防止“与生活脱钩”。情境内容应从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防止“唯情境论”。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做到情境创设“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4、防止“一成不变”。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朱明桥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