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成员外出培训、听课汇报表
姓名 | 樊晓霞 | 时间 | 5.20 | 地点 | 刘海粟小学 |
内容 | 《角的初步认识》 | ||||
学习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师:校园里好就热闹呀,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同桌相互说一说,你都看见了些什么?(课件展示,播放儿歌) 歌声停,学生汇报。 师: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会形成这样的图形(课件出现红色的角),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课件出现红色的角)你们认识它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说一说。师:除了这两个地方,图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让学生自由发言。 (2)找一找。 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活动)汇报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师:角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华丽的外衣,就会变成这样(电脑演示),仔细观察,你能说说角是什么样子吗? 课件:依次去掉各物体的颜色等角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角。 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板书) 练习: (a)、老师的三角板有哪几个角?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这些角!(再次强调角的组成部分) (b)、师: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3、实践操作,丰富知识 (1)做一做 师: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做出一个角吗?可以利用学具做,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小组同学合作。(学生活动,幻灯片) 请学生将自己做的角在展示台上展示,并指出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边。 评价:同学们,你们觉得做的好吗?表扬小朋友有双灵巧的小手! 请学生摸一摸自己的作品: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边?说给同桌听。 (2)画一画 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按大家说的,马上就能画出一个角来,画角的时候,老师想了想,总结了一首画角的儿歌,大家一起看看。 (3)、比一比 数学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蓝角,一个叫红角.可是有一天,他俩吵起来了(课件显示) 红角和蓝角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请同学说。 师:老师把红角和蓝角请到了我们课堂上,请同学们一起来比比看,谁大谁小?(拿两个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角进行比较。)再与大些的黄角比较。 小结:两个角顶点对顶点,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谁张开的角度大,那个角就大。 师:老师这里有两根绳子,同学们能把它们做成角吗?(一根长,一根短) 男女同学比赛做角,各找三人。 谁做顶点?谁做边?哪组做的角大? 你能不能让角变大些,变小些? 开口越大角越大! 小组内比比谁做的角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更能加深理解。)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想一想,练一练 (1)、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 (2)、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思考:放大镜能放大角吗? | ||||
学习反思 | 本节课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觉得还得益于声情并茂的课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学生从实物中看到角并简单地说出来,之后就要抽象出角的图形 ,肯定会让学生对角产生片面的认识。而利用教学媒体形象直观地把每个物体面上的角显示出来,本身留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再通过平移使学生脱离实物来观察一些开口方向、开口大小、边的长短各不相同的角,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形成对角的全面认识。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手段。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教学重点并没有被突出。 教学媒体所具有的动画演示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变色显示,学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称牢牢记住;根据动画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潜意识里保存了画角的步骤,为以后正式学习画角铺路搭桥。 对于边不等、角度相同的两个角,学生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传统教学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费时又费力。利用动画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边不变的情况下,开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平移一个角,使学生又体会到边长不等的情况下,仍旧通过开口大小判断角的大小。这样,利用视觉特效,学生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且还学会了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因此被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