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有幸观摩了江苏省第21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观摩暨评优课评选活动,我观摩了南京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丁伟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的一片课文,题目为《童年的水墨画》。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三个场景:溪边垂钓、江上溪水和林中采蘑菇,以儿童组诗的形式和中国水墨画中“写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水墨画。简约凝练的文字让很多孩子望而生畏,怎样读懂组诗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一、以“读”为途径,构建阶梯式教学模式
古语有云“诵数以贯文,思索以通之”,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就是熟读成诵,“读”可以让孩子把知识烂熟于心,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领会文章的中心。读也成为了我们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小声读、同桌互读、合作朗读也可以换上不同的形式齐读等。在丁老师的课堂中我深刻体会到“读”带给孩子的巨大改变。
初读课文时,丁老师提出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自由朗读之后,丁老师立刻对生字新词以及组诗内容的朗读进行了检查。三组词串教学各有侧重点,第一组“染绿、扑腾、钓竿、碎了”注重指导多音字“腾”的朗读,让孩子们知道“腾”作为拟声词的时候读第一声。第二组“戏耍、浪花、你拨我溅、水葫芦”和第三组“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蘑菇、斗笠”都是注重对轻声的指导。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读起来也是抑扬顿挫、平仄有趣,初读的指导让孩子们对于文本的把握有了铺垫。
精读《溪边》时,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不再是“读准”或者是“读通”。而是以这样的要求出现:“你能读出它的美吗?”“你能读出它的安静吗?”教师要求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就在潜移默化中层层递进。
这堂课中朗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多种多样的形式调动了孩子们读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合作读时教师关照了男生好动,女生安静的个性,让男生读“动”,女生读“静”,恰恰迎合了男女生的总体特点,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机智。
二、以“说”为特征,创设性语用性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要坚持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两个方面都要关照到,本文的人文主题是童年生活,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孩子们在不断的表达中,碰撞出火花。
课文中的“水葫芦”一词的理解,教师运用图片,让孩子们对水葫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让孩子们看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通过朗读诗歌,学生理解了原来“水葫芦”就是指的孩子们,这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这句话的,丁老师也用了同样的方法理解了“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在精读第一首诗《溪边》的时候,丁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品味“美”,在诗中找出了许多美的事物,通过图片找出了红绿颜色的强烈对比的美。在体会“静”的时候,丁老师又带着大家进行了一次“灵魂之旅”你放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没有安静的环境,怎么能听到这么多美妙的声音,闻到这么让人身心愉悦的香味呢?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溪边的“静”。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动”的理解,丁老师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说“如果是你钓到了鱼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一下子课堂活跃起来,“我会大叫我钓到鱼啦!”“我会开心地蹦起来!”在同学们的头脑风暴中“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三、以“悟”为核心,发展形象思维品质
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无感情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活脱脱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经历、情绪、感知和思维,值得被关注。《童年的水墨画》本身就离我们很近,那么水墨画这种传统文化就离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远了点,本节课,丁老师着重引导孩子自主感悟,形象思维,个个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精读《溪边》时,丁老师发布了一个学习单:(1)选择你认为最能形容这幅画的一个字。(2)画出诗中与这个字相关的内容。(3)在小组中交流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字。这三个自主学习要求,完全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仿佛就是一篇文章中的过渡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这三个要求包括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悟”的过程中,发挥想象,隐性思维外显。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丁老师的课堂踏实有效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总之今天听的这堂课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一开始的水墨视频资源,还是后来孩子们积极讨论交流的场景,都让我感受到真正的语文课堂就是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师生之间的虔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