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 | 唐明丽 | 学习日期 | 2020.9.14 |
学习内容 | 《适时孕伏,巧妙衔接,及时提升——浅谈影响有效课堂的几个因素》 | ||
主要理论观点 | |||
1.“适时孕伏”是有效课堂的生成前提。课堂孕伏要注意些什么?从内容看,不仅要孕伏下个环节学习的知识,也要适当的结合有关内容孕伏数学的思想方法;从时间角度讲,孕伏不仅要关注本节课的内容,还要着眼后续的学习任务。同时,孕伏要注意把握尺度,既不能太“露”,造成教学越位;也不能太“藏”,学生不解风情而使徒劳无获。 2.“无缝衔接”是有效课堂的重要外显。课堂教学中的衔接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同时也要关注学习心理的衔接。知识的衔接要注意知识的前后逻辑以及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学习心理的衔接则要处理好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师采用的衔接方式。衔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提问,用设问引出下一环节的内容,用追问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谈话,在师生亲切的交流中结束前一环节的学习过渡到下一环节的研究。 3.“螺旋提升”是有效课堂的价值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层层递进的设计,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提升,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的提升是有梯度的,应该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在提升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养成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经历从特殊走向一般的思维历程。提升思维要借助有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内调动已有的认知去思考、去发现;提升思维也要依赖教师的引领,需要教师教会思考的方法,把握思考的方向。 | |||
学习心得体会 | |||
怎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和学生。 首先,教师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要考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学习的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验证、计算等活动过程,这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 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的数学课指出了方向,也为我们的教师备课理清了思路。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精心的设计。老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的教法”,而且要备“学生的学法”;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每节课,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学生若没有积极的学习兴趣,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成功。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含有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辅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要留给学生大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让学生养成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好习惯。自主探索是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合作交流是解决教学中难点,通过交流完成任务,合作学习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我认为,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的欲望,只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栏目列表
校园新闻
- 2024-2025学年南夏墅中心小学师德…04-21
- 南小数学教研组开展第五次教研活动…04-16
- 南小开展“竞化杯”五级梯队及中高…04-14
- 萌娃向未来 蓄力巧衔接04-11
-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生动课堂 ——…04-09
- 南小举行“讲究卫生,保障健康”升…04-07
- 南小举行“清明祭英烈,丰碑励青春…03-31
- 南小语文教研组开展第七次教研活动…03-28
- 责任督学深入南夏墅中心小学开展三…03-26
- 南小语文教研组第六次教研活动03-21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依托教材,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记录(2)
发布时间:2020-09-14
点击:1
来源:原创
作者:唐明丽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