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列表
图书馆 少先队
实验室 教研组
课表查询 少年宫
人事信息 装备管理
述职报告 家校互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校园新闻
有感于成思危的“创新睿语”
发布日期:2008-01-21    点击次数:     录入者:学校管理员    来源: 本站原创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我们就要做一个既有头脑又有躯干的国家。头脑国家是产生知识、输出知识的。躯干国家是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1月1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题,讲授了“百万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的最后一课。(1月15日《人民日报》)

  作为国家领导人和学者,成思危的这一“创新睿语”,其实由来已久,不仅浓缩了他对伟大创新的深邃洞察,更彰显了他对创新真谛的精深感悟,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做一个既有头脑又有躯干的国家”,要求我们必须把知识作为创新的“支点”。记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知识。实践表明,人的“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识来营养”,创新能力莫不如此,它既离不开也依赖于知识。知识面越宽,观察分析问题的视野就越开阔,激活创新思维与灵感的几率就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其占有知识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占有知识越多就越有助于我们开拓创新。当代知名大科学家丁肇中、杨振宁、钱学森、袁隆平等,他们无不具有丰富渊博的知识。正是丰富渊博的知识,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事业。

  “做一个既有头脑又有躯干的国家”,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知识的新旧程度决定知识价值的高低。创新活动要有所突破、有所开拓,不仅取决于拥有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知识的质量。在知识社会里,知识老化与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比如,过去的知识更新是100年一次、50年一次,现在则是10年一次、甚至3-5年一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知识量的积累,都在孕育下一轮的知识大更新。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新知识、新营养。只有不断地“接受知识”、“产生知识”,才更有助于我们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

  “做一个既有头脑又有躯干的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新需要知识,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创新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以扬弃的观点创造性地“输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知识向创新能力的转化。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艰苦过程。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像小平同志倡导的那样,用所学知识寻求课题,“敢于试验,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中国禁毒网 国家级课题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朱明桥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