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的寄宿学习生涯
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从小又是集众多宠爱于一身的独子。上小学后,由于老师不可能像家里的长辈那样对他百般呵护,他十分不适应,与同学的关系紧张,经常发生矛盾,学习成绩也很糟糕。父亲认为这种状况不利于巴顿的成长,于是在他十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学习。
该校实施军事化封闭管理,学生们都过军营式的生活。早晨起床铃一响,所有的学生都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然后还要出操,即使是冬天,学生们也只能用凉水洗漱。学校的伙食勉强能算得上“粗茶淡饭”,与家里优裕的生活相比,巴顿可谓从“天堂”进入了“地狱”。巴顿受不了学校条件的艰苦,所以每逢周一送他上学的时候,总要大哭大闹,希望父亲给他换个学校。母亲和姑姑对他父亲的做法也很不理解,但他父亲坚持自己的想法,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这样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营养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生活。
巴顿长大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不无感慨地说:“这样的生活使我学会了忍耐和自我锻炼,培养了我坚强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
教育启示:磨难和锻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营养剂”,它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优裕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受到了父母过多的宠爱,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也缺乏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更应当受些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