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列表
图书馆 少先队
实验室 教研组
课表查询 少年宫
人事信息 装备管理
述职报告 家校互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校园新闻
异曲同工,别样精彩
——记我校六年级语文组同课异构公开教学活动
发布日期:2014-12-11    点击次数:     录入者:杨春亚    来源: 本站原创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近日我校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组举行了第一次“同课异构”活动。由钱静霞、徐晓明老师分别执教六(4)、六(2)班《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展示各自的的教学风采。全体语文教师参与了听课活动。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以及家乡灞河柳的极易生长来衬托高原柳超乎想象的顽强生命力。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年级组继续秉承了六年级教学的一贯特色,即抓住关键词语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紧紧抓住神奇,精读、细读,步步深入,由外形到内在,物到人,由赞树到赞生命。
但两位老师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钱老师是在第一课时引入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先教学作者家乡灞河柳树的特点,因为灞河柳与我们身边的柳树是相同,以此作为铺垫引出高原柳的独特。把本课时的侧重点放在了第七节“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上,并多次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与教室面积做比较。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柳树叶较为熟悉,但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征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钱老师用一段音频文件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展开说话练习,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在徐老师的教学中,则进一步抓住抓住柳树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的种种磨难展开教学,如第6小节中“熬”“一茬一茬”“躲”等词语的体会进一步感受了柳树在高原上所创造的生命奇迹。
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着力点,思维和行动上的多元化,给课堂上注入更多的活力。“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真正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撰稿:杨春亚     摄影:刘继英   审核:虞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中国禁毒网 国家级课题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朱明桥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