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常州市南夏墅中心小学 徐敏 2019.1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认真学习与分层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成功案例,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分层教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本阶段主要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常州市中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和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以及一些最新的课堂数学实践案例。紧密结合研究课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得失,促进理论的内化和吸收:从理论出发,积极在实际中运用验证。
设计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按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习现状、家庭情况和个人兴趣等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A类学生反映出来大部分学习主动,学习能力强,且家庭情况好,个人兴趣广泛,自理能力强。
B类学生反映出在家长的监督下能自觉学习,家庭情况中等或略偏上,学习能力一般,对于课外的一些活动或兴趣爱好,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没有耐心。
C类学生则反映出与其平时所见的一般,学习不自觉,家长不管,基本都很忙,学生基础差,更无课外兴趣爱好一说。
通过问卷调查反映的不同情况,针对三类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着重研究备课分层和授课分层,把分层教学的理论应用于教学中,详细记录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改进的措施及方法,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备课分层:
(1)分层备课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分层备课,前提在于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
(3)分层备课要把握小学数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
授课分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明确练习设计策略
实施分层次辅导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察与评价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一)要树立正确的素质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依此确定科学的分层依据。班级的建立、层级的划分不应依据某一类学生比另一类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把学习水平作为唯一依据,而忽略了品格、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分层,没有明显的“学困生”也就不存在自卑感的问题。
分层要把握好度,提倡隐性分层。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学困生。分层教学固然要“提优”,但更重要的是“保底”,立足于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抓“两头”、带“中间”,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这需要教师增强责任感,通过习惯培养、作业面批、补缺补差等方法,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端正态度,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四)强调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展示自己。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拟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用赞赏和学习的心态,互相激励,互相评议,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