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成教师工作室方案
工作室领衔人 虞勇 邵胜峰
研究项目类别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研究
所在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一、工作室的定位及目标
构筑起航平台 加力飞翔梦想 本工作室是从学校现有各学科专职教师队伍吸引中青年教师加入而组成的专业成长共同体,旨在通过学校名师引领,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性,促进两者的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重点做好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融合教学、课题研究等工作,解决学科教学中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工作室导师团队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努力把工作室成员培养成“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充满灵性的教育智慧,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人格”的教师,使工作室成为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师的重要基地。 工作室以提高教师技术应用水平、专业化水平、提高课堂实效为目标和重点,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为工作主线,积极开展“能力为本、实践为主、需求为重”的个性化培养工作。经过三年努力,让本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技能和学科专业成长方面有所提升,为他们成长提供快速通道,因人而异,量身订制,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争取培养造就2名以上在本区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逐步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深、创新能力强的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通过实施“名教师工作室”,优化学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成长,发挥名教师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
二、学员培养
1.对拟招聘的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2.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目标 3.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1.对拟招聘的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本工作室拟招录成员15-20名,采用个人申请和学校推荐——导师审核——学校考评的方式择优确定工作室成员。 工作室成员的条件如下: (1)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志于在本学科教学领域有所提升的小学专职教师。 (2)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合作意识较强,甘于服务他人;不急功近利,能淡泊名利,脚踏实地。能从大局出发开展各类活动,勇挑重担。能协作,能服务,愿奉献。 (3)善于教学研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念,了解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特点;专业技术较硬,勤于自我学习,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教学业绩比较优秀。 根据报名情况,通过多途径了解其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业绩、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我发展意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其专业素养和培养潜能等。按有关程序报批,确定成员,并签订协议。 2.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目标 (1)基础目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方面得到较快提高,能及时把握教改的前沿信息,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切实掌握教育研究的有效方法,努力提升教育过程的经验智慧,使其在学校教育中起到骨干作用,能在全区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中起积极示范作用。 (2)发展目标。工作室成员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评优和教育研究中渐露头角。在市、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较大提高。在五级梯队优秀教师评选中再上一个台阶。 (3)工作目标。根据工作室发展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创建工作室网站,放大和推广教育资源。工作室成员每人完成一定数量的校级及以上公开教学或专题讲座,三年内至少有2篇研究文章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 3.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每个成员必须制订个人三年成长计划,包括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等。每个成员必须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内容、时间、地点和措施等的落实,用心做好成长手册。 (2)引领工作室成员认真学习中外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每人每年读一部教育专著,并撰写读后感,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了解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及学习方式等,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提升工作室人员的理论素养,促使工作室人员向学习型教师发展。 (3)定期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参与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了解本学科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现状,教育教学的动态和状况,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进行有效研讨、交流教学的经验,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组织和激励成员参加各类教学竞赛。 从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实施过程,有成果体现。每学期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总结经验、探讨问题和布置工作。每月在网络上进行集体交流、研讨一次,如探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成员必须发言,并及时总结。 每人每学年上2节校级以上公开课,并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三年内每人至少在区级获区级以上教研活动承担一次公开课或一次校际专题讲座,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4)扎实开展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每人每年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或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研究),每个成员必须制订小课题研究方案,做到有组织实施,有阶段小结,有结题报告,有成果推广;每人每年主持一次专题研讨活动,研讨热点、疑难问题,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学科教学论文(包括教学随笔或案例),每学年在区级以上获奖;三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篇,提升教研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5)加强工作室管理,建立规范的工作室成员档案,记录培养过程。每年对工作室成员进行年度考核,检查通报各成员完成规定目标的情况,并把研究成果在工作室主页上公布、交流。
|
三、所申报专题项目研究
1.对所申报专题项目的基本认识与已有的研究基础 2.研究的主要目标 3.研究的主要内容 4.研究的主要方法 5.研究的主要程序 6.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
1.对所申报专题项目的基本认识与已有的研究基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学也要跟上时代步伐,根据实际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实际教学,深度融合,完善课程体系,有效促进教学效果。 领衔人虞勇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常州市骨干教师,常州市教育管理优秀人才;邵胜峰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武进区小学信息技术兼职教研员。两位领衔人均是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业务精湛,精心施教,形成特色。曾担任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核心成员,致力课程深度融合研究,撰写的10多篇论文在《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电教》等杂志发表或获奖,市区级专题讲座10次,在区内外有一定知名度。本工作室以所有成员共同进步为愿景,以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与研究任务为目标,以活动为依托,以科研为引领,努力促进成员间相互学习,协作共进,推动各层次教师的个人发展和专业成长。 2.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性研究,促进两者的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3.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2)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性研究 (3)课程开发的研究 4.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 5.研究的主要程序。 (1)通过工作室主页的交流平台,公布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成果,定期在固定时段为教师解答或研讨学科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2)编辑文集。内容包括工作室活动记载,工作计划总结,成员撰写的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等。 (3)对工作室成员的优质课、示范课进行录像,并刻录成光盘,分发到有关学校。 (4)指导青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参加各级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5)开展教学观摩和教育科研指导活动。 6.研究的逾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工作室成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性研究、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成果等形式向校内外辐射、示范,引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四、需要的保障、支持条件
构建工作室运作保障制度,加强工作室研究文化建设,优化工作室成员协作方式,形成领衔人导师组——工作室成员——学校教研组三级研究结构,扩大工作室团队效应。 根据实际需求聘请技术专家和教学专家为工作室进行专题引领。
|
五、工作室成员主要分工
根据工作室要求和导师、成员的特长合理分工,分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研究组、教育教学科研组、技术保障组、宣传报道组、资料积累组,相互配合,相互融合。 领衔人虞勇:全面负责工作室各项工作 教学研究组:负责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研究与指导。 语文:邵洪飞 成员:茆华龙 许冰倩 郭珮瑜 王燕丹 蒋文丹 蒋钦允 钟薛峰 数学:谈 燕 成员:杨 倩 金 燕 金兴伟 殷诞遥 徐 敏 英语:马寅川 成员:汪 宁 戴安琪 陆新娟 陈 丹 综合:邵胜峰 李建新 成员:刘 琦 巢 丹 沈益波 德育:恽小芬 成员:陈小菊 王 淼 许梦娜 教育教学科研组:李建新(开展课题研究,提炼反思总结研究) 成员:谈燕 许冰倩 金兴伟 杨倩 郭珮瑜 沈益波等全体成员 技术保障组:邵胜峰(实施网站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宣传报道组:恽小芬 成员:郭珮瑜 许冰倩 刘 琦 资料积累组:邵胜峰 成员:王燕丹 金兴伟 戴安琪 许梦娜 巢 丹
|
六、工作室规章制度
1.管理制度 (1)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 (2)团结合作,相互关怀,共同发展。 (3)保质、保量准时完成每项工作任务。 (4)尊重知识、尊重成果;共同发布研究成果。 (5)未尽事宜共同研究决定。 2.目标制度 (1)每位成员每学期必须深入研读1本以上由工作室领衔人推荐的专著,学习有重要启发意义的研究论文不少于5篇,在网页上记录5篇随笔。 (2)每人每学期参加不少于60课时的各类培训,其中区级以上专家培训讲座至少1次。领衔人每学期至少作1次教师培训讲座,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的指导下每人每学期承担一次校际级及以上的公开教学或专题讲学。 (3)领衔人和每位成员每年撰写2篇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文章,其中1篇获奖或发表。 (4)每学期结束,工作室领衔人对工作室成员的学习与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并针对每位成员的实际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意见。 3.经费与奖励制度 (1)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课程培训、课题研究、鉴定评价、外出学习、购买资料、成果奖励等方面。 (2)根据目标制度的评价结果和当年研究实绩,评选“优秀个人奖”。 (3)对当年评为五级梯队优秀老师颁发“专业新人奖”或“专业进步奖” (4)重大成果另行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