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课题网站!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教学资源>>文章内容
学术报告:《实施分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19-05-16   点击:1   来源:原创   作者:殷诞遥

实施分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很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在痛苦中徘徊挣扎,这痛苦来自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教育本身的应试评价之间没有找到一座沟通的桥梁,最终评价方式主导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大门口挂着素质教育的“羊头”,店子里却卖着应试教育的“狗肉”。 这种应试型的选拔、淘汰教育制造了一大批学困生。虽然教育部门想了一些办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面发展,对所有学生都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但实际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一大批学生就在这统一的要求下成了学困生并逐渐被边缘化了。如果不对这一大部分学困生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便是一句空话。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不抛弃不放弃这批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在此我想就“分层教学”这一话题表达一孔之见。

一、科学分层建组 提高活动效率

按照学生各不相同的素质,科学分层建组,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分层建组要做好以下的工作:1、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相应的测试,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现状,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按这两方面的差异把学生短时、适时地确定于两个层次。2、根据学生的两个不同层次在自愿的基础上,按互补的原则建立学习小组,尽量让各小组力量基本均衡。3、精心挑选思维敏捷、组织能力强和热心集体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

学生自愿建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默契地交流、合作、讨论,从而提高活动效率。互补是指让智力因素处于A层而非智力因素处于B、C层的学生和智力因素处于B、C层而非智力因素处于A层的学生搭配,这样可以达到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从而在活动中取长补短,提高活动效率。科学分层建组的第三个注意事项:注意各组力量均衡是指班级中难免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都处于较差状态的学困生,要在让他们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调控,把他们平均分配到各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帮助,又避免小组竞赛中的不合理,从而保证各组成员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活动效率。学习 小组长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称职的学习小组长能高效地组织小组学习活动,让本组成员在活动中各有所获,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二、实施小组讨论 体现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活动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它强调学生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同时也强调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更充分、更有效呢?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活动中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

小组讨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己去探索,在讨论中“发现”新知识,或对新知识进行“再创造”。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实施小组讨论首先要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A层生思维敏捷,在小组中由A 层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讨论。C层生是后进的学生,是帮扶的对象。B层生是小组的主体,要给他们较多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具体可以这样实施,通过思考后,由组长先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既可对B、C层的学生思维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也是对A层生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然后,由组长组织,指定组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有没有其他好办法等。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总结出本组观点。如《时分的认识》例2,读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的第四幅图:这时的时刻究竟是8:55还是9:55?在讨论是可让组长先说或每个组员分别说出自己的答案,再说明自己的理由。在他们自主的活动中,有的说时针刚走过数8,分针走了55小格,所以是8:55;有的学生用钟表模型先拨出如图4所表示的时间,如果是9:55,,那么分针再走5小格就应该是10:00,这时再拨动分针转5小格,结果时针指着9:00,说明原来表示的时刻是8:55。针对还不知道理由的困进生,可让组长帮助。这样既能让A层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又兼顾到C层学生的差异,同时还能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和一种和谐的心理气氛,体现现代课堂教学“发现”的思想。

三、巧设层次作业 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各种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地学习。”因此,我们设计的作业就应该是有“弹性”的,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速率高低等,为他们安排难易适度、题量适中的练习。即: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1)模仿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长:3分米 宽:1.5分米 高:1.2分米

a.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b.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c.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d.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

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

把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四、分类检查指导 增强学习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练习题在教师评讲后,而错误答案仍然出现在部分学生的书上或本子上。这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千差万别,有部分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差,易分散。在教师评讲答案时,他们没听见或囫囵吞枣,索性也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这些错题很有可能给他们今后的学习造成一种错误的“定势思维”。

实践证明:让小组长帮助检查组员的练习能减少或避免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在练习中,组长总是比其他学生先完成,教师可以先检查他们的练习,并指出错误与不足,让其改正后,组长再检查和帮助后进的同学,这样一来,一个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只需要量检查15人的练习就行了。在组长检查组员的同时,教师可以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指导,“扶”他们。最后,教师对练习进行集体评讲,对典型错误作重点讲解。订正完毕,要求组长对组员的练习进行再检查,并监督其改正错误。这对A层生是一个再巩固的过程,对C层生也是个帮扶提高的过程。

因此,只有认真落实好分层教学,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高效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朱明桥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