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列表
图书馆 少先队
实验室 教研组
课表查询 少年宫
人事信息 装备管理
述职报告 家校互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校园新闻
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发布日期:2008-10-17    点击次数:     录入者:学校管理员    来源: 本站原创
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绵延激荡的滔滔扬子江畔,巍然雄伟的江阴长江大桥下,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学校—江阴市实验小学,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江阴这块充满激情、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热土上熠熠闪光。

走进江阴实小,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精致的花园。一草一木皆有情,一景一物总关情。校园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孩子们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学习,在绿色世界中徜徉!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关注环保,就是关注生命!我校围绕创绿色学校工作,制定了详实可行的环保教育计划,使绿化建设和环保教育保障到位。我们积极利用周边环境优势,从实际入手,从小事入手,抓环境、转理念、导行为,使全校师生更加关注自然、关注环保,形成充满绿色氛围、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即绿色的校园、绿色的课程、绿色的理念。

一、            以统一思想为先导,夯实认识基础

1、成立领导小组抓教育重点:学校成立了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德育处主任任副组长,负责日常工作,由总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大队辅导员等参与。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进行学习讨论,组织师生参加环保培训。学校成立了环保教育领导机构,明确各职能组织任务。形成了上下一起抓,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网络,为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2、组织学习理论促观念生成: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和政治学习时间,进行专门的环保教育专题讲座,学习有关普及环保教育的知识,环保法律的知识和环保伦理知识,了解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使每一个教师都充分认识到环保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环保教育刻不容缓!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3、引导全员参与强管理力度: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环保行为是对学生最好的环保教育。所以我们学校要求教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日常小事着眼,全面关心和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发环境课程

1、   营造育人氛围,开发隐性环境课程

1)建设优美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的美化,优化对于振奋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现代化绿色设计理念体现环保思想,学校设计了多个景点,错落有致,移步换景。环顾校园,美不胜收。活泼的喷泉、玲珑的假山、别致的雕塑、苍翠的松柏、火红的枫树,绿草如茵,曲径通幽。“爱护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请珍惜每一滴水”、“珍爱生命,珍爱绿色”等标语随处可见。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会说话,让每一块牌子会歌唱,让每一株花木育情感,让每一处景点有意蕴,真正做到“校园处处是文化,处处文化育新人。”

2)建立环保教育基地:

A、为配合自然教学,搞好人口、环境、生态教育,学校筹资数十万元,建成了一个生物标本室,一个生态标本窗。作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基地,生物标本室内和生态标本窗内保存有国家一类保护珍稀动物如金丝猴的标本,还有几十种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标本及海洋生物标本,也有人体骨骼、肌肉标本。生物标本室和生态标本窗为师生上自然课、开展环保教育提供了参观和实践的机会,是一部生动的环保教材。

B、创建空中花园。学校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建了空中植物园,为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提供了平台。

2、抓好学科教学,开发显性环境课程

1)融入学科教学。学科教育是塑造学生良好行为的主渠道,我们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学校还要求每一名教职工积极撰写环保教育文章,都来做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的带头人。教导处要求每位老师,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中,联系实际,有的放失地渗透环保的内容。

社会学科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社会学科教育一是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二是通过社会学科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三是社会学科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使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自然学科从环境的物质结构构成出发,对环境污染、环境与保护从微观角度给学生以具体的知识。在自然课上专题讲授环境保护的内容,给学生讲一些简单、系统的环保知识,让学生对环保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初步建立起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

思品学科从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的角度,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的教学中,我校老师运用调查法,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环保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启发学生的环保行为。

在课程建设中强化环境教育。结合小学课程方案改革,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当增加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学科也都渗透了环境教育

2)开设选修科目。自然组教师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除了在自然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外,还在市环保局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自编教材,给学生讲述有关《无土栽培》《花卉管理》方面的问题,传授环保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并且与其他艺术训练一样实行早训练制度。

三、以创新活动为重点,增强教育实效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赋予环保教育以创新的土壤,才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才能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1、宣传教育学环保:

宣传窗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一位永不下班的“老师”。我们在宣传窗里开辟环保专栏,举办了“废电池的危害”、“环保图片宣传”等展览,普及环保知识。同时,我们的广播站、也没闲着,同学们的环保征文、环保活动,都在广播站中得到宣传。利用校园雏鹰电视播放了专门到环保局去借来的录象和VCD,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教育。

我们还专门聘请了园林局的专职人员来学校做讲座,并请他们带领学生鉴别认识树木。这学期我们请了民间环保使者、中国优秀志愿者、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候选人叶榄来校做环保讲座,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主题队会激环保:

主题队会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已开展了多次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大队活动。三月,正是植树造绿的季节。2000年三月,学校开展了护绿捐款活动。2001年三月,学校德育处开展了“我与小树一起长”的系列活动。学校发动全校学生在江阴长江大桥西侧认捐了一片小树林,在3月12日那天开展,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绿活动。2002年三月,学校开展了搜集废旧电池的活动,学生向市民的宣传了废旧电池的危害,并且现场回收废旧电池。这项活动不仅教育了学生,也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

在广泛开展大队主题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各班也开展有关环保教育的主题活动。如六(3)班的《让我们共创一个绿色世界》,四(7)班的〈热爱地球妈妈〉,二(6)、二(7)联合举办的〈水,生命的摇篮〉,六(6)班的〈鲥鱼,你在哪里?〉,五(2)班的〈保护人类的家园〉等活动使学校的环保教育更加鲜明生动。

3、常规教育抓环保:

利用每两周一次的集体晨会,开展《爱护花草树木》、《我为美化校园出份力》《珍惜生命之水》《爱惜粮食》等行规训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提出了行为要求,还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措施,把常规教育融入到切实可行的小型活动中。

4、学生征文写环保:

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环保活动后,老师及时组织写征文,把所感所思,点点滴滴记录在纸上。在无锡市“惜土杯”征文中,许多学生写出了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流失的痛心与忧患,获得了很好的名次;在无锡市“珍惜生命之水”征文活动中,我校成绩显著。学校组织的“我爱我校” “今天我当家”、“走向自然”等征文竞赛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5、雏鹰假日做环保。

每逢节假日,孩子们活跃在社区、街道、花坛、广场。他们用自己的小手打扮着江阴城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为环保作贡献。

四、以课题研究为支撑,发展环保小事业  

在新形式下,如何改变学校德育的封闭状态,如何结合新时期的特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校的《“以美育德”在少先队教育中的作用》一课题被立为全国性的研究课题,学校也因此被授于“全国青少年发展研究基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逐渐形成了环保教育实践的新模式(即审美体验模式),为孩子的成长导航,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少先队审美体验活动以灵活和前卫的方式,引领着少先队员在美的世界畅游,美就像汩汩清泉滋润着童心。空中植物园成为“江阴市实验小学红领巾花卉园艺研究所”的实践基地。健全了“花卉园艺研究所”的管理网络和工作制度,下设“盆栽花卉栽培部”、“盆栽花卉管理部”、“盆栽花卉开发部”、“盆栽花卉医疗部”、“盆栽花卉工艺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管理中习得了花卉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在“花卉园艺研究所”成员的管理下,学校的空中花园始终生机蓬勃,春意盎然。2000年5月,我们成功承办了“无锡市红领巾小事业”现场会,每位代表都深深地陶醉在花的海洋,绿的世界里。我们的红领巾小事业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决心以创建“绿色学校”工作为契机,包环保工作再掀高潮,引向深化,不断增添新内容,加大环保教育的工作力度,把环保教育工作做深做细,注意工作的实效性,争取早日成为绿色学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中国禁毒网 国家级课题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朱明桥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