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培,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常州市南夏墅中心小学 何燕萍 2019.1
本课题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制定课题阶段性计划。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3、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课题方案,结合前期研究成果,调整研究方向。
4、各课题成员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5、研究我校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具体如下:
(1)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意识比较淡薄,数学表达能力欠缺。
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断章取义,残缺不齐,不知所云;书写解题过程时主次不分,杂乱无章,无法用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解题过程等。学生在做“解决问题”一类的题目时,不会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会使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学生不善于通过阅读思考找到背景知识中新的问题,审题能力差。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缺乏仔细审题意识,因片面审题,快速答题带来诸多失误,“审题快做题慢,走不通回头看,几回几转从头看,时间不够心头乱”;“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思维定势的影响,用“想当然”代替现实的片面意识,怀有侥幸心理,忽略题中的关键词语、条件,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一知半解,会做而不得分。
(3)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究其成因,首先是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学生阅读的实质,忽视了学生阅读的需要和独特感受,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是单向行为,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数学阅读,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牵着走。其次教师阅读指导不到位,学生在阅读中缺乏自主性、自觉性,课堂中多以齐读方式,没有实效,使数学阅读流于文本形式的阅读,缺少阅读时的理解和思考。
(4)学生不善于主动地将文字、符号、图、表结合起来,转化为数学语言,迁移能力差。
对新题型、新背景、新运算、新信息题目,看不懂,读不懂,不能转化成熟悉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平时学习过分依赖老师,往往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缺乏数学阅读能力,读题、破题、解题能力差所造成的。
数学这门学科,需要有严密的思维表达方式,除了对相关概念、定理的掌握与运用,还应对推理过程实现深入分析,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有效实现其数学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