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课题网站!
栏目列表
《认识角》教学设计、研讨记录表、活动登记表
发布时间:2019-05-22   点击:1   来源:原创   作者:王湘茹

教学内容

认识角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通过操作活动感知角有大小的,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会凭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感知浇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事物的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对角的特征的掌握,在操作中初步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活动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明和小红正在做手工,他们准备了哪些物品?这些物品上就藏着我们的图形朋友——角(板书;角)

二、研究探索,掌握新知。

1、认识角

(1)自主找角

谈话:这些物品的面上都有角,你能全部找出来吗?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找一找,指一指,比比谁找得多

小朋友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很快就找到了这些物品面上的角,我们随机选取3个物品,把上面的角请下来。

(2)抽象出角,画角

播课件,从三角尺、纸工袋、闹钟上抽象出角。

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角一般用这样的弧线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谈话: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

(根据回答,相机揭示角各个部分的名称)尖尖的一端叫做顶点(给顶注音),角有两条边,而且是直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板书)

找到了角的特点,你想和老师一起画一个角吗?伸出你的手指,跟老师一起一边说一边画。(教师示范画角的方法,注意:画边时从顶点开始画)

2、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小朋友们认识角了吗,那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指名上前回答,说出判断的依据,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说一说为什么第2、第4个图形为什么不是角。

3、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刚才我们在剪刀,三角板、闹钟等物体的面上找到了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上也能找到角,你能在你的周围找一找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在教室找一找角,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找到的角(指导学生角的指法)

总结:通过找角,我们再一次认识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4、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

你能数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吗?请你找一找,数一数,并给角画上符号。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交流并指出角在哪里,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利用错误资源,第3个图形,因为从顶点出发的两条边是直直的,所以有2个角。)

3、感悟角的大小

(1)游戏:做角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角。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好吗?

把两根小棒搭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

做好后指给同桌看看你做的角顶点和边在哪里?

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再大一些呢?再大一些呢?

变小一些呢?再小一些呢?再小一些呢?

你有什么发现?(提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刚才我们打开角的两边角有什么变化?合拢角的两边呢?(边说边一起做)

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板书:角是有大小的)

4、比较角的大小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最大,那个最小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作出判断,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有多种方法)

小结:小朋友判断得很正确,我们通过比较时针和分针张开的大小就能确定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一比,说一说,请小朋友拿出三角尺(等腰三角形)第一个角与这个三角尺上的哪个角一样大?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交流方法

小结:我们是这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先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哪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重合,那两个角就一样大。(教师同步演示)

另外两个角分别与三角尺上的哪个角一样大呢?学生操作,同桌互说比较方法。

指出:通过刚才的操作让我们知道了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

(三)拓展练习

1、折角并比较大小。

(1)师:今天我们既动手又动脑,认识了角,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手工。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不同的角,老师已经折了几个角(出示),你们看老师折的角哪个大,哪个小?

(2)照样子练习折角

思考:要折出更大的角要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呢?

现在请小朋友们用桌上的长方形纸也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画上角的标记(弧线),再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2、交流,指名演示。

小朋友们真厉害,不仅会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角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课堂总结

2、课后请你用其他材料,做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们下节课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边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角是有大小的

 

 

 

课题研讨课记录表

年级、班级

二(7

听课时间

2019.5

执教者

王湘茹

性别

教龄

2

职务、职称

中小学二级

    科目

数学

章节、课时

《认识角》1课时

   

得分

教学

目标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10分)

9

教学

内容

教学

策略

方法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10分)

10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10分)

10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10分)

10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10分)

9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10分)

10

教学效果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10分)

9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8分)

8

教师

素养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8分)

7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5分)

4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5分)

5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4分)

4

                                                         总分

95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画一画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记录人    何燕萍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2019.5

地点

录播教室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8

实到人数

8

主持人

黄小娟

活动

主题

交流、探讨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孩子数学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

一、王湘茹老师执教《认识角》

(一)观察例图,感受生活中的角

(二)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画角

1、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2、教师示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是有大有小的。

3、感受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两条边的张开程度有关。

4、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重叠法。

(三)巩固练习:想想做做

(四)拓展练习

利用多种材料自己做角。

二、何老师评课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画一画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三、讨论数学阅读方法。

注备

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激发数学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加强数学阅读的指导,加强数学阅读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朱明桥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