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故事
教育叙事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 前几日我们和孩子去春游,在车上,很开心很快乐的和孩子说着窗外的风景。一个坐我后边的孩子说;“我们离下一个出口还有一千米”。我很意外,要知道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过长度单位,他却能通过看路牌知道这些生活中的关于数学的信息。 我就问;“你还知道什么呀?” 孩子说;“我还知道一米等于100厘米。” 我真为这个小家伙们感到高兴。“谁教你这些知识的?”“我爷爷在给我姐姐讲题的时候我听得。” “那你知道5米等于多少厘米吗?”我接着问道。 “等于500厘米”。 “呵,懂得真不少”,我由衷的赞叹到。得到我的夸奖,小家伙更得意了。 “老师,我还知道一千米呢?” “哈哈,那你告诉老师一米有多长?给老师比一比”。 “嗯……可能有……那么长吧……老师,我不知道,可能有汽车这么长吧…..,等于100厘米应该很长吧(小家伙心中认为100是一个很大的数了),要不就是两个汽车这么长?” 我只是随口一问,却没有想到让孩子为难了。 无疑这个学生已经从理论上了解了一部分长度单位的换算,但是在生活中,他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却是一点也不理解。当然这是二年级的知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要求有一点高,但是如何让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从而不再感到数学的枯燥于无用,不再认为数学知识是机械的记忆与计算的练习。这是我正在进行的一个课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于是,我告诉他,老师的手掌大约有十五厘米,你爸爸的手大约二十厘米,老师身高160厘米,而你身高大约120厘米,一米也就是从你的脚底到你肩膀那么长。孩子听的很认真,过了一会他说,老师;“我想我的一个小手指头大约长1厘米?”然后用不确定的眼神看着我,我高兴的说,“是呀,你真棒。”得到我的鼓励,孩子又1厘米厘米的用手比划着数,告诉我他的手大约10厘米,并和我比较手的大小,孩子的兴奋笑脸充分说明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应用者的自豪与骄傲,这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想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的任务不是识记、保持和再现,而是需要、发现、应用,以及从情感上获得的快乐与满足。我和孩子交流后知道,这个孩子的爷爷以前是一位数学教师,现在退休在家,对他的学习帮助很大,提前给孩子渗透很多知识,比如;他还知道千克、克是质量单位,还了解1000克等于1千克,但是具体是多少一点都不清楚。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像这种知识脱离实际,只重视机械记忆,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早已经不合时宜了。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学过程应“一切知识都不应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给予孩子,而应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现在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提前让孩子学习很多看似有用,其实对孩子的生活技能没有帮助,反而增加很多负担的东西。这种功利性较强的教育,短时间可能没什么,但长时间来看既不能让孩子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甚至会厌恶数学,我想我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中也应该结合家庭教育,关于家长如何辅导孩子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引导家长带着孩子走出课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以孩子的思维眼光去发现数学,利用数学,使孩子快乐自主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