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成员外出培训、听课汇报表
姓名 | 徐长青 | 时间 | 2020.11 | 地点 | 常州工学院 |
内容 | 《乘法分配律》 | ||||
学习过程 |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 (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 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结合握手游戏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 ||||
学习反思 | 一、真诚的教学情感 从徐老师的讲座中尤其是两个师生互动场面,我们不难发现,徐老师以情激情,激昂的情绪带着深深的感染力,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他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除了语言的激励,徐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那种真诚的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用真情浇灌的花儿将格外艳丽!而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欠缺的。尤其是数学教学。 二、巧妙的课堂设计。 这一点来源于徐老师现场版的《乘法分配律》的独到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我们已经教学过不是一遍两遍,乃至十遍二十遍了,同样的教学设计年复一年的复制着,同样的问题反反复复的出现着,可是谁也没有反思过为什么学生总是出现错误,总是学不会,更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徐老师展示这节课的一个设计环节,让我茅塞顿开。学生出问题的原因在谁?——在老师。徐老师用一个“二十年后来看望老师的教学情境”完美、准确的演绎了对“分别相乘”的理解。看似简单的教学情境却融会贯通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中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更甚至于把乘法分配律拓展延伸到了初中知识,我惊叹于徐老师巧夺天工的设计!看似无心之举,收到的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三、独到的“三不讲” “三不讲”, 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我们天天说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不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这不正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正如徐老师那样,仅仅借助一支粉笔、一张白纸和一张嘴就把课上的如此棒,这不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吗? |
v